2007年1月2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六版:绿地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汤姆历险记》给检察官上了生动一课
真凶往往不是被押上法庭的那个人
苗勇

  一天深夜,三个人来到了一个荒凉的墓地。为首的是年轻的骨科医生罗宾逊,他为了找寻可供解剖的尸源而雇佣了杀人不眨眼的印第安人卓伊和老醉鬼彼得,趁黑夜盗窃尸体。没想到,尸体挖出来后,卓伊露出凶相,告诉罗宾逊他曾因偷东西吃而被罗宾逊的父亲告到警察局。于是,两人扭打了起来。彼得放下手中的刀,过来劝架,结果被罗宾逊打晕了过去。卓伊拿起彼得的刀,刺中了罗宾逊的胸膛,罗宾逊当场死亡。而后,卓伊把刀放到彼得手中。彼得醒来后,一见这场面,惊恐不已。卓伊将罪责全部推到彼得身上。
  警察经过侦查,很快破了案,抓获了彼得。此案从证据上讲,彼得是必死无疑了。然而,谁也没想到,在案发当时,现场远处有两个小孩子,把一切都看入眼中。在法庭审理该案的那天,孩子汤姆在良心的驱使下,勇敢地站在了法庭上,把所有一切都如实讲述出来,为彼得洗清罪名。
  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讲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刑事案件具有何等的复杂性。该案从现有证据上分析,事实是何等清楚,证据上又是何等充分。有发案现场勘查结论,有作案工具为物证,有卓伊的证言,更有彼得的有罪供述,人证物证俱全,表面上看是一件铁证如山的案子。如果现场没有其他目击证人,如果汤姆不敢站出来作证,彼得肯定要成为冤死鬼。
  这个案件使我想到,我们这些掌握着他人命运乃至生杀予夺大权的司法人员,假如遇到了这样的案件,会如何处理呢?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漏洞吗?我们能够找出证据之间的矛盾吗?我们能够避免司法悲剧的发生吗?为此,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把每一件案件的办理过程,视作走过布满陷阱的崎岖小道。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斟酌每个证据和每节事实。要大胆设想案情的多种可能性,而后进行谨慎地求证,以求得唯一的结论,还事物本来面目。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或者办案粗心大意,仅凭感觉认定案件事实;或者法律业务不精、司法经验不足;或者不善于分析证据和事实,那么,办错案将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要经常想一想彼得之类的案件,千万要小心啊。
  (作者系诸暨检察院检察长)